【内审实务】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经验及思考
发布人:沈磊  发布时间:2020-07-03   浏览次数:709
1
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特征

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审计模式,与传统审计方式相比,体现出以下四个差异化特征: 

从审计介入时间来看,属于过程审计而非事后审计,即在国家重大政策刚开始执行或者执行过程中的某时点提前介入; 

 从审计目标来看,属于免疫审计而非结果审计,其目标着眼于预防,关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、潜在风险和可能引发的社会不安定因素,防止出现重大执行偏差,保证政策落实到位,实现在过程中发现问题、纠正问题、解决问题; 

从审计对象和内容来看,对象更加抽象、内容更加综合,涉及各个政策领域以及执行链上的不同部门或个体,既可能是具体的项目、资金、实物,也可能是抽象的政策措施、制度设计、管理理念等; 

从审计判断标准和能力来看,基于政策的多样性,每种政策的评价标准都存在差异,不仅要反映执行政策的合规性,还要体现政策绩效的差异性,这对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
2
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主要经验

创新审计模式,以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为统筹,实现合规审计、风险审计、绩效审计的融合

这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不同于理论探讨的成功经验。理论上,政策落实跟踪审计、合规审计、风险审计、绩效审计在审计目标、内容、方式方法上各有不同,关注的是同一事项的不同层次、不同侧面存在的问题,硬性分开既无必要,也很难做到,融合起来更有利于防范风险、提高效益、提升组织价值,也有利于统筹使用审计力量,实现集中突破。 


遵循业务发展规律,以审计重点调整转换为杠杆,充分发挥跟踪审计作用

政策落实相关业务是一个从无到有、由点及面、完善固化的过程,在不同阶段面临不同问题,具有不同特征。内部审计应当遵循业务发展规律,及时调整转换重点,从而实现“政策变迁→业务发展→审计介入→管理跟进→业务规范”的良性互动。在棚改贷款跟踪审计实践中,开行内审部门通过审计重点的转换和深入,实现对棚改贷款业务问题的提前预警、及时揭示和立查立改,有效发挥了跟踪审计促进业务在发展中规范、在规范中发展的作用。

3
开展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思考

作为一种新型审计模式,开展政策跟踪落实审计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难和问题,突出难点在于缺乏清晰明确的审计评价标准,导致审计评价定性难。 

问题及原因分析


政策顶层设计与实践之间存在选择空间。一些政策从顶层设计到相关制度规定出台,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,在总体政策框架内留下了较大的执行空间,允许制定差异化的实施政策。因而出现地区之间的差异化、不同政策条线之间的差异化,层层叠加后,有时导致具体政策实践与顶层设计出现偏差,给审计评价带来模糊地带。具体体现在:一是政策协同不够与区域条件差异。政府、企业、银行等有关参与各方,出于自身职能定位考虑,有时对政策的理解把握不同,作为内审部门,很难给出一个各参与方都认同的政策落实审计标准;二是政策落实综合效果难以全面评价。内部审计给予的肯定性评价意见往往难以得到外部的理解和认可。


对策与建议


对标国家审计,提升审计评价标准契合度。内部审计应当主动向国家审计对标,努力实现标准协调、同向发力。同时,建议国家审计部门组织搭建内外联合研究机制,就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标准开展联合研究,不断提升审计标准的科学性和认同度。 

把握政策导向,研究建立全过程、综合性审计体系。应研究建立覆盖业务全过程,既评价政策落实的直接效果和经济效果,又适当评价政策落实的宏观效果和社会效果,提高政策落实跟踪内部审计的全面性和规范性。 

强化自身建设,提升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能力。一是应持续跟踪政策、学习政策,保持对政策的敏感性和理解力。二是强化审计统筹管理,发挥各类人员专长,做好政策落实跟踪审计问题的发现、提炼和审计成果转化。三是更多地运用非现场审计和数据分析方法,结合政策落实跟踪审计需要,引入必要的外部数据,多渠道获取审计证据,更好地支持审计结论的形成。

本文作者:胡小明 冯柄一 阳晓昀 许庆晖 

作者单位:国家开发银行审计局

资料来源: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