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程领域信息化审计浅探
发布人:沈磊  发布时间:2019-03-19   浏览次数:194

工程建设信息化的具体思路

工程审计数据中心建设。工程审计数据中心建设是工程建设信息化的基础,可从管理职能、表现形式、数据格式和信息内容等多个维度进行划分,对于通讯运营商,需从物料采购合同、工程项目招标、物料出入库、设计图数据、施工过程数据、工程签证、结算验收、财务结算等维度实施数据全量采集。根据工程建设所处环境,基础数据采集存在采集难点包括如施工过程数据采集、物料使用追踪、手工台账入库、设计图纸量化。

首先,可以建立制度保障数据采集,构建相关单位和部门数据定期报送制度,模块化信息支撑,实现与数据中心对接。

其次,变革优化工程建设方式、落实责任单位销售链标签、工程建设使用链标签等,即要求物资厂商出售的产品、物质外包装进入总仓库前均需喷印标准化标签码,包括工程建设电缆架、光缆架、天线外壳、水泥杆、电池外箱等;实际安装物料喷印标准化条形码,包括蓄电池、分纤箱等,其中光缆要求每百米喷印标准化条形码。对于如钢绞线类无法喷印物资,要求入库信息化录入,出库标签绑定,以实现出入库物料喷印绑定全覆盖。

最后,量化设计图纸,以实现包括光缆、电缆、馈线、水泥覆盖面积厚度、设备台数型号等数据量化采集。

风险模型建设。从招投标、项目招标、施工单位等多维度对采集数据进行风险识别,建立耦合性高、可插拔性强的数据风险模型。通过描述型分析、诊断型分析、预测型分析建立基于经验审计的风险识别模型。在采集的原始数据基础上,挖掘实现工程经验审计模型,建立因素分析、综合判定,实现疑点预警及验证机制,逐步建立、完善工程审计预警体系,进而实现自动化风险监控。

一体化审计平台建设。整合全量采集数据,打通采购、资金、项目、建设各个环节,模块化风险识别,建成工程审计信息平台。采用主流先进技术,引入先进技术,提高海量异构关系型、非关系型数据处理能力。建成审前分析、现场举证、远程审计、事后整改反馈的审前、审中、审后全流程管理平台。

工程审计信息化应用的主要体现

重点要素环节全量分析。一是转变审计方式。由随机采样到全量数据审计转变,将工程数据孤岛、封闭式信息化应用向数据一体化、业务一体化、审计一体化的方向推进。二是建立全量审计意识。由因果关系转变到新时代数据的相关关系,并建立全面审计、全量审计思维,以更细微、深入的信息对数据进行多角度的深层次分析,从而挖掘隐藏在细节数据、隐蔽数据中的对审计更具价值的审计数据。

拓展工程审计范围、提升审计质量。利用全量数据挖掘,审计人员可以对工程立项、物料请采购、施工建设、物资管理、人员管理等方面进行审计,拓展审计覆盖面,增强风险识别能力,使全面审计成为可能。借助全过程一体化监控分析,及时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、业务流程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,通过全流程管理,运用预测分析法等实现工程数据的全量精准处理。

提升审计效率。一方面,转变审计方式。高效核验送审材料,引入全新电子化技术,逐步替代传统纸质送审模式,以大数据分析、电子化确认签章、电子签字等形式提升审阅效率。另一方面,提升现场审计效率。在现场审计过程中根据各种物资分布情况,以数据可视化形式实时展现审计发现疑点,动态分析材料平衡、物料追踪、物资转固及时率、设备报废、余费料退库情况,为现场审计、远程审计、持续动态审计提供数据便捷服务。

提升工程建设全流程管控水平。引入新技术新方法,使工程数据云化处理。全流程数据采集、存储、整理方式的转变,进而要求工程建设全流程技术同步革新,为实施更加有效的内部控制打下基础。审计时效由事后抽验转变为实时监督,同时实现事后审计与过程审计相结合,静态与动态审计相结合,及时发现和纠正违纪违规问题。

强化工程建设系统融合度。一是建立完善物资监控审计流程,全量采集请购采购计划、库存事物处理明细、工程核算、物料转固等数据,形成标准化物资流程,实现入库-暂存-出库-使用-报废(余料回退)全流程管控,并形成全流程数据采集。多维度数据采集物资信息,辅以跟踪定位、电子数据交换、可视化等技术实施,形成标签化物资追踪体系。二是建立工程审计信息化数据仓库,对各种分布异构的信息系统如合同、供应链等系统数据信息进行抽取、转换与融合,建立一个稳定的集成环境,促进各子系统信息更加完整、准确、及时。在确保审计保密性的前提下,在一定范围内随时可调阅查看,供各方借鉴参考。

(作者单位 中国移动福建公司内审部)

中国审计报    2019-03-19